|
7月7日凌晨,以色列又动手了。
这次他们的战机飞了将近2000公里,横跨半个中东,直接炸了也门胡塞武装控制的三个重要港口——荷台达港、伊萨角港和萨利夫港。空袭代号叫“黑旗”,一听就不是小打小闹。

以色列国防部长伊扎克·卡茨于袭击当天凌晨发布命令,启动“黑旗”作战。多架战机自南部基地起飞,跨越数千公里,直扑也门西部关键港口——拉斯伊萨港、胡代亚达港、拉斯卡纳蒂布苏莱曼港,包括港区发电站及补给节点在内的战略目标。
伊扎克·卡茨公开表态称,“任何威胁以色列安全的势力都将付出代价,无论其背后是谁。”他直接点名胡塞武装与伊朗,强调以色列对敌对方“绝不留情”。

以色列在多线作战状态下,国内外压力同步上升。7月6日凌晨,第810旅部队突然越境进入叙利亚南部,针对前叙政权遗留军事目标实施地面突袭。
当天,以色列空军又对黎巴嫩北部、东部、南部发起九轮空袭,目标锁定真主党相关设施与武装据点。可以说,以色列突然不宣而战,20余次轰炸千里之外的也门胡塞武装,势必进一步激化双方的矛盾。而以色列目前深陷中东局势,除了偶尔出动战机空袭之外,拿胡塞武装也没有太好的办法。

以色列的轰炸超过二十次,目标明确得令人不寒而栗。油罐、吊机、发电站,所有无法移动的、构成港口功能核心的基础设施,都在打击范围之内。行动前,以色列甚至用阿拉伯语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警告,通知平民撤离。
然而就在空袭前一天,7月6日,一枚“巴勒斯坦2”型高超音速导弹,从也门射向以色列的心脏——本·古里安国际机场。这并非孤例。几天前的7月2日,胡塞武装就用同样的导弹,对以色列的雅法、阿什克隆等多个城市进行了一轮“饱和式问候”。

这是一种极度危险的挑衅,胡塞武装赌的是以色列不敢,以色列已经无力在多线作战的泥潭中,再开辟一条遥远的战线。但是他们赌错了。以色列国防部长伊扎克·卡茨的回应,不仅宣告了“黑旗”行动,更像是一份死亡判决:“胡塞武装的命运将与伊朗的相同。”这句话,把幕后的支持者也一并拉到了审判席上。
然而,开出这张两千公里外的账单,以色列自己付出的代价也同样高昂。这不仅仅是战机燃油和精确制导弹药的成本。真正的成本,是早已被绷紧到极限的战略神经。

就在空袭也门的同一天,以色列地面部队的履带,碾上了叙利亚南部的土地。它的空军,在黎巴嫩上空投下了九轮炸弹。而在加沙,绞肉机般的巷战从未停歇。
一条又一条战线被点燃,像不断倒下的多米诺骨牌。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国内,变成了最现实的人力成本。同样在7月6日,以色列军方下令,紧急征召五万四千名大学生入伍。把学生推上战场,恰恰说明常备军力已经告急。顶不住只是时间问题,可以说以色列每向外投送一次力量,自己内部的裂痕就加深一分。

账单上的数字,永远不止是武器和军费。在也门,港口被毁,意味着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,普通人的水、电、食物和药品将被切断。他们没有发射导弹,却要承受导弹换来的饥饿与绝望。他们是被动买单的人。
在加沙,这张账单的数额更是天文数字。就在7月初的两天里,超过三百名巴勒斯坦人在袭击中丧生。自冲突爆发以来,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五万六千。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,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,一个破碎的家庭。

胡塞武装的日子同样不好过。持续的空袭让其控制的港口在过去一年里损失了近14亿美元。伊朗因制裁自顾不暇,导弹供应大不如前。而它在红海的袭船行为,更是惹恼了全世界,连阿拉伯兄弟国家都冷眼旁观。
它几乎成了一座孤岛。以色列的“黑旗”行动,是一次报复。但根据胡塞武装“有仇必报,加倍奉还”的行事风格,一场更猛烈的回击恐怕已在酝酿之中。

冤冤相报的循环,从未被打破,只是在不断加大筹码。卡茨部长那句“剁掉手臂”的狠话,回荡在中东上空。手臂被剁掉,或许会长出更畸形的爪牙。尽管以色列与伊朗表面上维持着脆弱的停火,但代理人之间的战争烈度却在持续升级。每一次所谓的“清算”,都只是将整个地区更深地拖入混乱的泥潭。
这张由仇恨、鲜血和钢铁写就的账单,似乎永远没有结清的那一天。
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