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所述内容均具备权威信息依据,具体来源列于文末 事实证明美国果然不安分! 
稀土矿
在中国强化稀土出口管理后,外界普遍认为美国将面临供应瓶颈,没想到美方竟另辟蹊径,据路透社披露,部分美国采购商经由中间国家转运成功获取矿物资源。 据可靠数据显示,从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,美国经由泰国与墨西哥渠道进口的锑总量达到3834吨,这个数字远超过去三年累计总量,使得这两个国家突然跃升为全球稀土供应新势力。 
他们究竟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的?而中国又将如何应对这两个"中间商"? 第三国转口的隐秘通道 在中国对镓、锗、锑等关键战略资源实施出口管制后,国际市场价格随即飙升200%,单价每公斤突破3000美元大关,巨额利润催生了跨境非法运输链条。 
中方出口管制导致镓(紫线)、锗(红线)、锑(蓝线)价格上涨
为规避监管,走私者采取了多种伪装手段:将稀土标注为"铁矿""锌精矿"只是常规操作,更隐蔽的方式包括将钕铁硼磁粉藏匿于瓷砖胶包装袋内,用铝箔包裹锑锭以干扰X光检测。 甚至有人将稀土溶液灌入饮料瓶实施运输,每吨稀土的转运可为物流公司带来12%—15%的高额回报,远超普通货物运输收益。 
当货物抵达泰国或墨西哥的中转仓库后,立即撕除原始标识,加盖伪造的"本地生产"印章,瞬间完成身份转换,以合法商品名义直接发往美国。 墨西哥凭借与美国接壤的地理优势、低廉的陆运成本及较低的海关抽检概率,成为"标签替换"中心,泰国则依靠繁忙的转口贸易体系和宽松的报关审核机制,通过这一系列操作,稀土得以顺利跨境流通。 
某美国企业负责人透露,他们通过复杂多变的运输路径,每月稳定获得200公斤军工级镓原料。 美军工产业的需求更令人震惊,单架F—35战斗机就需消耗900磅稀土材料,走私的25吨锑锭可支撑制造4万枚导弹导引装置。 
当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的采购单出现在走私货物最终流向清单时,这场资源争夺已超越商业范畴,演变为国家安全层面的战略较量。 中方的重拳出击 7月10日,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定期记者会上证实:"专项治理行动已全面启动,将全力遏制战略资源非法流失" 
中国采取了多维度应对措施:技术防护体系让稀土具备"数字身份",今年6月正式启用的区块链溯源平台,为每克稀土赋予专属数字标识。 深圳海关运用该系统成功识破"瓷砖胶"伪装,香港海关则通过新型穿透式检测设备发现铝箔包裹的锑锭,统计显示,系统上线两个月内,非正规渠道稀土流入量锐减67%。 
法律惩戒机制同步完善,7月初实施的最新《矿产资源法》首次将36种矿产纳入战略清单,非法出口稀土超过20吨即构成刑事犯罪,最高可判处十年监禁,最高人民法院更将稀土走私定性为"国家安全威胁",量刑标准超过毒品犯罪。 美国并非唯一试图突破管控的国家,印度总理莫迪曾公开宣布投入250亿卢比发展稀土产业,声称七年内实现4000吨产能。 
但现实情况是:印度稀土产量仅占全球份额的1%,提纯精度最高仅达99.5%,而中国企业已实现99.999%的超高纯度生产。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印度企业伪造"民用用途"文件,将中国稀土转售给美国军工企业,中方发现后立即停止出口,直接导致印度汽车生产线停工,连航天卫星项目研发也不得不暂停。 
这个意外事件证明:缺乏中国稀土技术支持,再宏伟的产业规划都难以落地,稀土虽非武器,却是维护国际贸易公平的重要支点。 当美国以芯片禁令制约中国发展时,稀土管控只是合理应对措施,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早已明晰:掌握核心科技与规则制定权的国家,才能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。 
任何企图通过非常规手段获取战略资源的国家,最终都将自食其果! 信源:界面新闻2025—07—10——商务部:已部署开展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专项行动观察者网2025—07—10——警惕!“美企竟这样绕过禁令,偷拿中国关键矿物” 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