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以来,俄乌战局成为其外交事务中的关键议题之一。特朗普曾尝试通过政治施压与军援策略调整来左右冲突走向,但其立场在数月之内频繁变化,令人始料未及。 
对普京发出的“最终期限”戏剧性回转,原定50天停火警告发布仅十日后,特朗普终究未能跨越那道危险门槛!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为何特朗普被视作“虚张声势”? 
昔日亲密关系瓦解,总统粉丝遭遇偶像背离 长期以来,特朗普对普京怀有浓厚敬意,这种情感贯穿其商业和政治生涯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当特朗普陷入财务危机时,是俄罗斯财阀而非本土投资者向他伸出援手。 2007年他曾致信普京表达:“我始终是你最忠实的支持者!”;2016年当选后,他特别公开感谢来自普京的祝贺;今年重返总统职位之初,这份“仰慕滤镜”仍未消散。 
亲爱的普京总统:祝贺您当选《时代》杂志“年度人物”,您完全是名至实归,我是您的一个忠实粉丝,保重!
他坚信战争系拜登政府挑起,而并非出自普京之意,并制定了一套和平蓝图:取消制裁、承认乌东四地归属俄方、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。 然而现实给予特朗普沉重打击。六个月间六次通话,普京虽表现礼貌却寸土不让,每次对话结束不久,俄军轰炸机便升空执行任务。 
七月初一次通话结束后,俄军迅速向基辅发射550枚导弹,彻底激怒了特朗普。7月14日,他终于亮出底牌。 他向普京设定50天停火“最后期限”,否则将对俄征收全额关税,并对购买俄油国家加征“二级关税”。 
表面强硬措施下隐藏玄机:首先,美俄年贸易额仅35亿美元,远低于中俄交易量的3%,实际经济影响微弱。 其次,共和党鹰派人物格雷厄姆推动的500%关税提案才是真正杀手锏,但特朗普仅口头支持,未正式签署实施。第三,真正着力点转向武器贸易:美国宣布经北约向乌克兰提供“爱国者”系统,但明确指出“由北约全额出资”。 
这套“美方制造、欧洲付款”的援助机制堪称精妙布局,美军将“爱国者”导弹采购订单从3376枚骤增至13773枚,形成13亿美元新合约。 德国、芬兰等八国不得不自费购置美制装备再转交乌克兰,特朗普既满足国内强硬派需求,又令军工企业获利丰厚。 
白宫威胁终成泡影 面对特朗普的愤怒反应,克里姆林宫却保持冷静姿态,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轻描淡写回应:“任何试图设定条件或设限的行为均不可接受,若外交路径失效,特别军事行动将持续进行。” 公众普遍知晓,特朗普已完全失去对普京的耐心,但更令人意外的是,经过十天犹豫后,他依旧未敢迈出最危险一步。 
特朗普说:“我对普京很失望,但我们没有决裂”
7月15日,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:“乌克兰不应以莫斯科为目标”,间接否认此前有关他鼓励乌方扩大攻击范围的说法。 当被问及是否继续对乌克兰提供军备支援时,特朗普态度突变:“不,我们不会那么做!”并着重强调自己不会偏向任何一方。 
特朗普的反复无常与退缩,根源在于美国自身困境形成的“战略束缚”,五角大楼内部激烈讨论的核心焦虑清晰可见。 “若全面支援乌克兰导致局势升级,美军资源被东欧牵制,此时中国若在台海或南海采取行动,美军将陷入东西两难之境。” 
同时,挥舞关税大棒制裁俄罗斯可能带来严重反噬,中印作为俄能源最大买家,正是特朗普当前关税谈判的关键对象。 美国财长贝森特被迫紧急出面安抚市场情绪,称对华关税谈判“截止时间可灵活调整”,唯恐激进派议员的极端言论扰乱整体布局。 
经济层面,美国通胀高企、债务沉重,难以承受同时与中俄对立所引发的金融市场震荡与供应链冲击。 俄方精准捕捉到美方的战略弱点与经济脆弱性,因此敢于在特朗普发布通牒后,由拉夫罗夫反向施压:“真想谈?劝基辅去谈,无需50天”,巧妙将压力返还美国,直指其缺乏对乌克兰的有效控制。 
欧盟方面亦对美国提出质疑,认为其在军事支持上的“推责”行为诚意不足,欧盟“外长”公开质问特朗普:你提供武器,我们掏钱,难道这些不该算我们的贡献吗?美国自己难道不该承担部分军援责任? 一句反问,直接使特朗普对俄乌局势的双重喊话沦为笑柄,而他选择以关税手段应对俄罗斯,也揭示了一个事实:美国手中已无可用之牌! 信源:央视新闻2025—07—16——对鼓动乌军打击莫斯科 特朗普给出了明确回答

|